2019年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圆满落幕,共话自然教育的公众参与未来
2019年01月10日
2019年1月5日上午9点整,备受期待的2019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拉开帷幕,百余名沪上及长三角一带自然教育的先行者同聚一堂,共商行业大计。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自然教育的公众参与”, 由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上海辰山植物园等十家机构联合主办,主论坛就相关议题推出了精彩纷呈的发言,发人深省。
分论坛上,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亮点不断。来宾绝大多数是自然教育的专业从业人员,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都颇为丰富,大家都在努力为上海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论坛开始,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胡永红作为东道主对大家的到来予以欢迎,随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涂荣秀作为活动主办方代表致辞,并祝会议圆满成功。接着,主论坛嘉宾陆续发言。
辰山植物园园长胡永红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余海琼: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余海琼分享的主题是“条条小路通自然 – 打开自然教育的N种方式”,主要阐述了自然教育的缘起,各类人群特别是亲子家庭参与自然教育的多种形式,在不同场域内如何开展自然教育课程,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然教育方式。
辰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博士郗旺:
来自辰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博士郗旺的发言围绕“基于植物园的自然教育模式探索”展开,主要探讨植物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植物多样性和较强教育展示意义的场所,在自然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可采取的自然教育模式和期望达到的目标。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自然教育中心副主任邱文晖:
邱主任分享的主题是“自然教育,别把快乐消磨成负担”,他从自己的沙漠绿化志愿者、留学海外学习环境教育及回国从事自然教育的经历出发,反思一名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心路历程,真诚地回顾了信念被消磨又重建的过程。他还带来了在“心中有谱”的自然课程中自制的音乐小视频,当动听的音乐伴随着物种的奇妙形态在整个报告厅里响起的时候,每一位听众都深深地沉浸在自然带来的律动之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环境教育项目总监雍怡:
雍怡博士从行业的高度,对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优势与问题、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实践侧重点等等议题进行洞察,提出了“WWF对中国自然教育的观察、思考、行动与建议”,并介绍了WWF环境教育中的三点可供行业伙伴借鉴的策略。最后,她对行业发展,特别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自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富有价值的建议。
维势咨询创业合伙人顾伟:
下午,维势咨询创业合伙人顾伟基于2016年全国自然教育调研报告和上海自然教育微观层面,阐述了教育产业战略投资者关于自然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并从宏观经济和长期投资两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
嘉宾们基于自身丰厚的实践经验对自然教育行业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会人员也就此与发言嘉宾展开了互动探讨,全场充满了热切的求知氛围和坦诚的思想激荡。
下午的分论坛选取自然教育开展的四种场合,设定四个主题,分别是社区里的自然教育、农场中的自然教育、校园内的自然教育和旅途上的自然教育,求真务实,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更多的成果。
社区里的自然教育分论坛承办方是小路自然教育中心,与会嘉宾就为什么要在社区开展自然教育,以及如何在社区里开展自然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承办方还安排了“绿色社区走读”环节,带领与会嘉宾走到户外,真切地感受身边的自然。
农场中的自然教育分论坛由微笑农场承办,与会人员多来自长三角地区,大家讨论了在农场开展自然教育的方式、科技对生态农场和自然教育的推动等相关议题,呈现了一幅都市与乡村在自然之中和谐共进的美好前景。
校园内的自然教育分论坛,是此次与会人员最多的分论坛,由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在别具一格的破冰环节后,与会嘉宾陆续分享了校园内自然笔记、气象实践、家校共育等适合在学校内进行的自然教育。当我们对下一代的关爱和对大自然的关心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不断突破的成长可能。
旅途上的自然教育分论坛由恋野物语自然探索工作室承办,该分论坛从旅行中的自然教育市场切入,基于行业数据和相关案例,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就行业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不断寻求行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行业未来的可能性。生活中不仅有身边的自然,还有远方的神奇和野性的召唤。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各分论坛在多方观点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走向尾声。此次论坛不仅为行业相关人员提供了一个实地交流的平台,同时还邀请大家参与2018年上海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报告的调查,通过现场和事后的数据摸底采集,致力于为业界提供一幅具有可信力的全景图。
2019论坛全程贯穿零废弃精神,提倡与会者自带水杯,不提供瓶装水和纸质会议材料,尽己所能减少各类垃圾。两位零废弃小志愿者热情上岗,对会场垃圾分类进行指引,以实际行动促成 “绿色会议”,推进上海绿色之城的建设。
一次论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多方的沟通一定能促进更多行动的可能。自然教育的推广并不只是相关从业者的事情,它需要所有公众的参与。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体现为学习者在其中的个体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教育的公众参与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个方向。
自然教育目前在沪上还处于晨光初现、乳燕试飞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公众关注和加入我们,增进对身处的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热爱自然、主动保护自然,扩大社会影响,共同促进自然与城市更加和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