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随笔|赴十五载之约,植百万棵树

2025年04月28日

说到内蒙古,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铁马金戈?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对于内蒙古有许多来自历史与文化的神秘想象,也能在“弹指一挥间”看到许多网红分享的绝美照片。但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内蒙古也是过去数十年里中国造林治沙、土壤改善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前线。

我与上海根与芽的缘分始于十五年前,那时我还是上海中芯学校的一名高中生。虽然出生在海外的一个中国移民家庭,但我小时候在中国长大。我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因此,我在高中时期种下了一颗改善世界环境的心,立志成为一名环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并且开始关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环境议题。同时,我加入了学校的环境社,同时也是上海根与芽的成员之一。我与同学们开始每周帮助我们学校进行垃圾回收,采取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并为上海根与芽百万植树计划募款。我们学校在2010-2012年间每年都募款超过一千棵树,并派师生前往内蒙古库伦旗进行植树活动。但很遗憾的是,因为学业和家庭因素,我从未有机会踏上内蒙古的土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2年我从上海中芯学校毕业,赴美深造,学习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2013年,大一的暑假,我回到上海,成为了一名根与芽的实习生,在这个团队里成长学习,受益良多。回到美国后,我两度成功创业都与环境科技有关。2015年毕业之后,我进入了电动车产业,为绿色交通出行尽一份力。

2024年,我已迈入三十而立的年龄,心中仍有当年没能前往内蒙古种树的遗憾。于是,我与上海根与芽团队取得联系,并且成功争取到了隔年前往内蒙古种树的机会,捐赠了一片500棵树的个人公益林。终于,在2025年4月,我踏上了时隔十五年后的一趟圆梦之旅。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四天三夜的旅行,不仅仅是一趟充满体力劳动的付出,同时也收获了心灵上的疗愈与环境知识的教育。上海根与芽的团队在每天准备了不同的活动,例如植树、修枝和参观沙漠,让我们同时体会环境的艰苦与变迁。我们也见识到人工智能、自动化、无人机等新技术为植树和环境监测活动所带来的进步。同时,行程还加入了与土壤、生态位等主题的环境教育工作坊,使我们每一天的活动都充满新鲜感。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活动前结束的一天,我们来到了2012年中芯学校的同学们所栽种的树林,进行修枝。对比前一天我们刚刚种下的小树苗,这些十几年前种下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冥冥之中,三十岁的我和十几岁的我穿越了时空的隔阂,一同感受这十几年来的变迁,无论是树木、环境,还是个人。

“树”这个字,由一个“木”和一个“对”所组成。选对了木,才有树。这不仅适用于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例如内蒙古高耸的松树与杨树,以及栽种于宁夏的草方格,它们各自扮演着防治当地土壤沙漠化的艰巨任务——也适用于人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适应,与学习。“树”这个字,也是由“木”、“又”、“寸”所组成。这意味着,人类改善环境的活动是一个漫长但值得的过程。今日的付出不可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终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树木又高一寸、又宽一寸、树根又深一寸,达到长远的效益。为改善环境付出行动,任何一天开始,从此时此刻开始,都不晚。

在行程结束前,我好奇地问了一下,当年中芯学校纪念林的碑是否还在。得到的回应是,因为风沙侵蚀已不复存在。这也让我意识到,无论是碑、脚下的土地、身边的树木,都有消亡的一天,大自然的变迁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知识与理念的传播。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次旅行不仅是在树木,更多是在树人。在不久的将来,我期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并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同树木,一同树人。

作者:杨思华

摄影: Mattias Isaksson

返回页面顶部

如何加入

上方“您可能会感兴趣的项目”可以帮助您了解更多内容,您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合适的参与类型,无论以是个人志愿者参与,或者寻求企业合作,我们都欢迎您的加入。赶紧加入我们吧!
进入
根与芽的宗旨

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